热烈祝贺:龙岩贝多芬琴行(街心店)隆重开业~~Y(^_^)Y
多芬艺术学校 > 音乐学习交流> 正文内容
从一个趣事引发的反思—学琴中的发散性思维!
【字体:大 中 小】【2014年12月15日】 【来源:本站原创】【作者:佚名】 【阅读:次】关闭

从一个趣事引发的反思—学琴中的发散性思维!

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与成人的思维定式常常闹笑话,当然,这些也值得我们老师、家长们反思,现在轻松一刻,讲一个学琴趣事。

老师指着琴谱上面的音符问花花:“这个是什么音?”

花花小朋友回答:“mi“

老师说:“真棒!那你弹一下。”

这时,花花小朋友用特别惊恐的眼神盯着老师看了足足半分钟,开口说:“真的要弹么?”

老师确定的点点头。

只见花花小朋友伸出小手,在琴谱上面,用中指使劲的弹了一下那个音符……(弹脑门的那种弹)


          从这个趣事中我们发现,那些思维定式还没有侵蚀这些小孩子。他们还天真,还有想象力。如果让我“弹一下”我肯定会直接去琴键上面找了,怎么可能会想到用弹脑门的方法去弹一本书?

        国外的教育就很少局限孩子的思维方式。比如中国的老师会问小朋友:“弯弯的月亮像什么?”
        绝大多数小朋友都会说”弯弯的月儿像小船“,若有某同学说”弯弯的月儿像香蕉“,肯定会被很多同学抨击说不对。为什么?因为书上写的“弯弯的月亮像小船”。

       这种所谓的正确答案不知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思维定式。以后,等我们长大了,永远都会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。就算我们写了自己的文字,在描写月亮的时候,我们是不是也都千篇一律的写上:弯弯的月亮像小船,而忽略了曾经在我们幼小的心里的那个“香蕉月亮”?

       学琴也是一样,很多中国的小朋友在国际上的钢琴比赛中,国外的评委无不被他们那精湛的手指功夫所感到”惊叹!“但是,如果涉及到新的音乐作品的分析,自己独立的处理能力,那么中国的琴童与国外的选手相比却相差甚远。究其主要原因在于:”中国式“的学琴教育往往是让学琴者知其然,却不知其所以然。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弹的还不错,但是你问他为什么这样弹,一般的回答就是”老师要我这样弹。“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,和自己对作品的判断能力。因此,中国很多琴童成为了世界名曲演奏的”复制机“,而少了”创造性“。

       这种现象的出现,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学琴便是”填鸭式“,”满堂灌“,告诉你怎么弹你照着模仿,而忽略了相关的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、掌握。只有当孩子学琴的时候,有了好的乐感,音准,节奏感,才能具备好的”音乐语感“,这样才能知道,对于一个新的作品,哪里需要断句,哪里是气息的更换,才能演奏的更有”人情味“。只有掌握好系统的乐理、和声方面的知识点,以及听辨能力,才能构建孩子”纵向的音乐思维空间感“,才能更好地去处理作品的纵向的层次,哪个层次是”前景“、‘中景’、”背景“。”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。“,”授人鱼,不如授人以渔“,一直都是我的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,那么这些想法也一直在我的系列教程的教学中体现。希望我的想法,教学方式、方法,让您和您的孩子在学琴的道路上少走弯路。

版权所有:龙岩多芬琴行 & 龙岩多芬艺术学校    闽ICP备案2021018507号    后台管理
地        址:登高东路33号(东风加油站斜对面)